颅内高压 (别名:,急性颅内压增高症,)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神经内科、脑外科、儿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头痛、呕吐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1 一般措施
  绝对卧床休息,头抬高15~30°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生命体征不稳者,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呕吐时将患者的头颈保持侧位,以防误吸;

2 减轻脑水肿
  首选高渗脱水剂 临床常用20%甘露醇,要求250ml溶液在30~60min内滴完,用药期间应该密切注意水及电解质的平衡,及时补液及钾、钠等电解质。应严密记录出入水量,一旦发现尿量减少,则提示需要减药或停药,不宜长期使用,何时停药视临床改善情况而定,连续用药最好不超过1周。
  甘油果糖也是疗效确切的降颅压药,无甘露醇的副作用,但作用相对缓慢,不宜紧急时使用。有心、肾、肺功能不全者宜选用10%甘油果糖注射液,但脱水降颅压作用不及甘露醇。
  髓袢利尿剂:常用药物为呋塞米(速尿),每次20~40mg,静脉注射,作用较温和。它与甘露醇有协同作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与延长用药间歇时间。还可使脑脊液生成减少40%~70%。速尿1~2mg/kg/次静脉注射后2~5min发生作用,可持续4~8h。
  胶体脱水剂 如人白蛋白、冻干血浆、植物蛋白制剂β-七叶皂甙钠,可单独或与其他脱水剂联合应用。
  
3.降温和止痉
  低温疗法可降低脑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因此有效的降温和止痉(如人工冬眠)也很重要。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低温对心脏的副作用也在减少。全身低温比头局部低温能更有效地降低脑部温度,低温疗法已成为治疗重症颅内高压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方法为头颅局部物理降温联合人工冬眠疗法,可使脑血流量下降、脑体积缩小,不仅可降低高颅压,还可降低脑代谢率,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冬眠药物在静脉注射时容易诱发低血压,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应立即停药,必要时用升压药物。

4.巴比妥类药物麻醉 仅用于难治性颅内高压症的患者,可能的作用机制与脑血流量和脑氧代谢降低有关。本类药物除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容量外,尚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临床可选用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戊巴比妥负荷剂量为3~10mg/kg,维持量1~4mg/kg/h,用药期间宜对颅内压进行监护,情况好转时即应逐渐减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副作用包括低血压、低血钾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感染、肝功和肾功异常。

5.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地塞米松亦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前者对血管源性脑水肿疗效较好,但不应作为颅内高压症治疗的常规用药。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主要是通过减少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少脑脊液生成、稳定溶酶体膜、抗氧自由基及钙通道阻滞等作用来实现。静脉注射后12~24h发生作用,持续3d或更久。近年来主张开始应用冲击剂量,0.5~1mg/kg/次,每6h一次静脉注射,2~4次病情好转后,可迅速减至0.1~0.5mg/kg/次。应注意,激素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较高渗脱水剂慢而弱,当原发感染的病原不明或不易控制时要慎用激素。但亦有人认为激素治疗脑卒中(特别对细胞毒性脑水肿)无确切疗效。2005年完成的CRASH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入组的TBI患者上万例,脑脑外伤后48h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能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22.3%~25.7%),提出对TBI患者不推荐常规投给激素类药物治疗【5】。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激素控制脑水肿也没有令人信服的循证医学证据。

6.应用镇静止痛药 适当的应用镇静止痛药物是颅内压增高症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镇静药作为控制颅内压的关键性因素常被人们忽略,颅内压代偿功能下降的患者用力屏气使胸内压、颈静脉压增加即可增加颅内压,焦虑、恐惧可提高脑代谢率使颅内压增高,给予镇静药是必要的。苯二氮卓类能使脑氧代谢和脑血流量下降,但对颅内压影响不大。应选择对血压作用最小的镇静药物,还要注意对低血容量的纠正,以防血压过度降低。异丙酚(propofol)是一种理想的静脉注射镇静药,其作用时间短,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还有抗癫痫、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7.适当控制血压 安静状态下,降血压可使颅内压平行下降。如脑灌注压低于150mmHg,颅内压大于280mmH2O,可用短效降压药使脑灌注压降至100mmHg,应注意勿使脑灌注压降至50mmHg以下而诱发脑血管反射性扩张及颅内压升高。因硝普钠可直接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而禁用,拉贝洛尔(labetolol)和尼卡地平有利于控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血压。如脑灌注压低于50mmHg,可用血管加压药如多巴胺,通过减少脑血管扩张和降低脑血容量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目的。
  
8.过度换气:迅速将PCO2降至25~30mmHg,几分钟内即可降低颅内压。用机械辅助呼吸或非插管患者用急救面罩增加通气次数(16~20次/min)可达到过度换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使血管收缩及脑血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平稳后,应在6~12h内缓慢停止过度换气,突然终止可引起血管扩张和颅内压反跳性增高。该法不适用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限制性肺通气患者。
  
9.手术治疗 急性颅内压增高应做CT或MRI检查确定血液、脑脊液和水肿组织的病理容积。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脊液引流和颅骨开瓣减压手术。脑室引流对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最简单的手术是脑室持续引流,可直接放出脑脊液,使脑室缩小,达到降颅压目的。要防止感染,避免引流管堵塞。脑室引流或脑脊液分流术是缓解严重颅内高压症的重要手段。若发生脑疝可酌情行减压术。要充分运用好去颅骨瓣减压手术,在内科保守治疗失败的情况,不要忘记这是最好的降颅压手段之一。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发生了颅内高压,需要如何进行减压?

颅内高压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颅内容积增加,当人颅内压持续在20mmHg以上,儿童10mmHg以上,并引起相关症状和体征的,就都被称为颅内高压。

颅内增高有哪些症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颅内高压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颅内容积增加,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这些疾病都会导致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使颅内压持续在2.0kPa (200mmH20)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出现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综合症

颅内压增高综合症诊断鉴别

颅内压增高综合症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综合症病因病理

颅内压增高症的护理指南

颅内压增高综合症治疗

流脑为什么会引起颅内压增高?

流脑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理是什么

小儿颅内压增高对症治疗

怎样理解颅内压增高综合症

小儿颅内压增高综合症

颅内压增高症的护理指南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